这次去英国,看大悲con是最初的目的——年初刚开票的时候就去抢票,结果阿飞的场就只能买到三楼的了,熊的场倒是能买到一楼的。这个全明星con的背景是老麦需要大修一下他的八个剧院,现在轮到长期驻演大悲的Queen了,但是又不想让大悲停下,于是在隔壁的Gielgud排了这样一个All Star Concert。走到那个唐人街的路口,就能看到一幢楼两头两个剧院都是大悲,一头的Sondheim还关着大门,另一头的Gielgud人来人往,也是颇为壮观。
一进剧院,就看到一个非常壮观的灯架趴在舞台上,营造出一种barricade的感觉。Gielgud的舞台跟O2没法比,但是靠着西区剧院普遍很深的舞台,老麦还是打造出了跟25AC颇为神似的宏伟感觉——一小块平整的舞台立着几根麦;后面是一个摆了很多“长凳”演出的时候会坐满演员的斜坡,用各种栅栏、车轮、家具之类的做出了古旧的气息,中间留了一个跟25AC一样的出口,我就知道芳汀又要跟小Cosette对视了;再后面就是乐队的地盘了,这次乐队是背向观众的,所以指挥是面向观众的;最深处是一个巨大的屏幕,在三楼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,一楼和二楼能看到ppt、灯光和灯架、斜坡这样的简单布景组合出来的场景。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加上演员的服装,虽然不如25AC的宏大,也没有壮观的三色合唱团,却有着更加细腻的时代感,对剧情也起到了更好的铺垫效果;小舞台,相对克制的灯光运用,观众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。虽然老麦曾经说过,一个空的舞台加上舞台灯就能演好大悲,但是全明星con的舞台设计无疑为演出增色许多。
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演出。算上在学校看的、法大悲演唱会、去年看的转盘版,这是我第七和第八次看大悲了。当指挥走上指挥台,挥动第一棒,雄壮的号声响起,每一秒钟的激动都跟第一次一模一样。但是演出本身就太不一样了:阿飞天籁的嗓音,每个高音都是那么稳,据说BHH还是经常引来观众起立鼓掌;熊则用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高超的表演技能让观众忘记con和剧的差别;老麦说他一直在等球叔老到能够演沙威,球叔的沙威真是特别有味道,浑身散发着那种正气带来的自负和傲慢,以及到了最后傲慢被打破之后撕扯纠结中依然傲慢的挣扎,球叔的表演可以说别无二家;大家熟悉的Matt Lucas老板,和Katy Secombe的老板娘必须引爆全场观众;Jaden扎着小辫从Queen的末卡沙威来con演安灼拉,CHF作为年轻一代我最喜欢的Eponine第一次演芳汀,萝卜好吃回归演小马,也都拿出了跟大腕们匹配的表现。主角中间有两个新面孔——The X Factor冒头的Shan Ako演Eponine,法国美女Lily Kerhoas演Cosette,虽然我还是要吐槽找个黑人演Eponine到底是种族平等还是种族歧视,她们的表现都可谓惊艳的西区首秀了。
全明星并不只是主角都是明星,配角到群演都不乏大牌——迪涅主教和坏嫖客是木匠演的,ABC的成员不乏在Queen演过阿让和沙威的演员,女群演也不乏演过Christian之类大角色的。全明星con也不只是凑一堆大牌来唱歌,剧情和表演上也可以看出下了很多功夫——老板和老板娘又有了新的发挥,小Gavroche都在戳穿沙威之后冲他竖了个中指,每次都能给到观众一个惊喜;虽然con的形式下总是会大量缩减barricade里的戏份,但是全明星con为起义排了一个壮烈的结局,戳心指数也是爆棚。
在我慢慢磨蹭repo的时候,已经有消息流传说全明星con会在影院直播、会出DVD甚至有国际巡演的计划(老麦,请看一下天朝绿油油的韭菜田!费总,请看一下粉丝们高高举起的手!)。大悲真是一部极其适合演唱会的剧。大家最初接触大悲基本上都是25AC和10AC,我还记得从百度网盘下完25G的25AC那天,做完实验回到宿舍已经过了十二点,本来想看一个小时就睡觉的,结果一口气连着后面的纪念都看完,看到了三四点还意犹未尽;场刊也回顾了历史,在澳洲的国庆开放版吸引了12万5千观众,在温莎城堡为女王演的con因为女王意犹未尽最后重唱了好多歌;上海观众圆梦大悲也大都是通过法大悲con,通过法大悲con我们记住了音乐能表达我们无法言说的那些不会永远沉默的一切。而这个全明星con,无疑也会成为大悲的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演出结束,乐队在红白蓝的背景下演奏着散场的乐曲;走出剧院,西区已经是灯红酒绿;SD的外面立起围栏,给粉丝辟了一片追星的空间;演员走道的尽头则是几辆贴着Michael Ball、Matt Lucas等人名的豪车,接走营业完毕的大腕们。每次看完剧都仿佛是从一个梦中醒来,大悲无疑是那个最不愿意醒来的梦。
-
Tags:
- con演唱会